张笑春持相同观点:新冠病毒可能会发展成慢性携带,像流感一样,和人类长期共存。这样病毒的传染性会越来越强,致病能力越来越差,患者症状轻或者没什么症状。
但郭威认为,新冠病毒被慢性携带的可能性不高,不过可能会有少量病毒附着在患者的鼻咽、口咽黏膜上,一般不发病,也不侵犯呼吸道黏膜。
另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认为,不必过于恐慌新冠病毒慢性携带的可能性,以乙肝为例,全国1.2亿乙肝病毒携带者中,约90%的携带者不发病。
彭志勇觉得,病毒毒性越低,发展成慢性病的几率越高,“新冠病毒会不会变成慢性携带,现在(判断)还为时过早,有待观察。”
聚焦“复阳”传染性
“复阳”患者是否具有传染性,也是舆论聚焦的问题。
2月25日,在广州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病中心ICU主任李粤平提到,从技术上,很难区分复阳患者体内是活病毒还是死病毒。不过他们的密切接触者全是阴性。这说明,复阳患者暂未出现传染现象。
针对患者复阳的情况,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影像科主任徐海波及其团队,对4名医护感染者进行研究,发现他们出院5到13天后核酸检测变为阳性;之后的4到5天内,做了3次核酸检测,都是阳性;换其他制造商的试剂盒再测一次,还是全部阳性。隔离期间,4人没有症状,肺部影像跟出院时一样,没和有呼吸道症状的人接触。其中3人出院后居家隔离,家属没被感染。由此,他认为,“一定比例的痊愈患者或许仍是病毒携带者。”这一研究成果2月27日在顶级医学期刊《美国医学协会杂志》上发表。
徐海波告诉澎湃新闻,复阳现象的病理机制尚不清,复阳患者是否具有传染性还需研究论证,首先需要排除检测不到位,或不同质的检测,造成的“假阴性”情况。
彭志勇遇到过的复阳患者,大多没什么临床症状,“其传染性还需要再观察,可能一段时间后才能有比较充分的结论。包括病人复阳之后会怎么样,也需要时间验证。”
郭威提示,患者出院后应做好防护,戴口罩,注意卫生习惯,家人也做好防护,以降低传染的可能性。他认为,复阳患者体内可能残留病毒,但量不多,传染力也低一些,出院后到指定地点医学隔离14天,会进一步降低传染性。
目前,第七版诊疗方案中,建议患者出院后第二周、第四周复诊。郭威建议,患者出院后的复查实行分层,恢复得好的年轻人,按国家标准执行;用过激素、危重、老年患者等可以出院后第一周就去复诊,以更早识别复阳或病情反复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