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血液制品发展趋势来看,国际血液制品行业自2004年开始出现大规模整合,全球主要血液制品企业从上世纪70年代的102家已减少到现在的不足20家(不含中国),其中美国5家,欧洲8家,且营收排名前5位企业的市场份额占比约为80%—85%,可以看出,全球血制品行业集中度呈现高度集中,呈现寡头垄断的趋势。
国内方面,中国血液制品行业监管政策愈发严格,也同样使得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1985年,我国发布了《关于禁止Ⅷ因子制剂等血液制品进口的通知》,明确了“血液制品除人血清白蛋白以外,其他所有品种均系国家规定禁止进口的药物”;1998年,国家对血液制品行业率先实行GMP认证制度,只有通过GMP认证的企业才能生产经营血液制品;2001年5月,为了防治艾滋病、肝炎等重大、慢性、血源性传染病的爆发,国务院发布了《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年)》,申明“从2001年起,不再批准新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中国血液制品在几十年发展当中,从上世纪90年代的70余家,淘汰部分小厂家,以及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发展到目前,正常经营血液制品企业已不足30家。
据统计,2021年国内28家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的单采血浆站共采集血浆约9455吨,较2020年增长约13.4%,较2019年增长约2.7%。前四家公司包括天坛生物、华兰生物、上海莱士以及泰邦生物,每家每年采集血浆量均可以达到1000吨以上,合计采浆约为5600多吨,约占国内血浆采集量的60%左右。
接下来,通过数据看一下目前国内血液制品上市的头部四家企业的发展情况。
一、采浆量、浆站数量及采浆能力对比
从各家2021年报披露数据来看,整个2021年,天坛生物采浆量为1809吨,总浆站82个,其中在营浆站58个,无论从采浆量还是浆站数量均为国内之最,目前来看,天坛生物背靠大国企背景,在浆站扩展能力也是无可比拟的;华兰生物采浆量达到1000吨以上,浆站数量为25个;上海莱士采浆量为1280吨,浆站数量为41个;博雅生物采浆量为420吨,浆站数量14个。另外,在平均每个浆站采浆量方面,华兰生物最高,可以达到40吨/个,表明其单个浆站的采浆能力较强,而天坛生物、上海莱士和博雅生物分别为31.19、31.22和30.00吨/个。
二、吨浆收入、毛利率对比
天坛生物产品品种最多,上海莱士吨浆收入最高,博雅生物吨浆利润水平最高。天坛生物目前共计拥有人血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人凝血因子等三大类、14个品种、72个血液制品生产文号,年采浆量、投浆量、销售收入均居于全国首位,拥有明显规模优势。而根据2021年各家企业血液制品营收情况,可以看出,在吨浆营收方面,上海莱士最高,上海莱士的血液制品覆盖了白蛋白类、免疫球蛋白类及凝血因子三大类共计11个产品,是目前国内少数可从血浆中提取六种组分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之一,也是国内同行业中凝血因子类产品种类最为齐全的生产企业之一,技术优势明显。在吨浆所获得利润方面,博雅生物利润水平最高,主要系1/3收入都是来自于75%高毛利率的纤维蛋白原,且表现在综合毛利率水平也是最高的,达到67.77%。
三、各企业市值和PE变化情况
从各家公司近两年市值情况来看,经过2021年初的高点之后,行业内各家公司都回调非常大,主要受集采预期以及增长预期乏力的影响。截至5月10日,华兰生物从最高接近千亿市值跌落至目前的三百多亿,跌幅非常大,当然华兰生物本身需要一分为二来看,华兰生物的总市值也隐含华兰疫苗的市值变化。天坛生物作为行业龙头,也曾给到接近百倍PE估值,而在集采和增长预期的担忧下,估值杀到不足40倍。博雅生物则是在大股东华润入主之后,对于浆站扩展和采浆量的高预期增长,市场也是一度给到了80多倍估值。经过一年多的调整,无论是市值还是PE水平都回落至近两年低点。
结语
展望未来,在我国严监管和强资源的大背景下,中国血液制品行业更可能向着行业高度集中的趋势发展,行业内现有头部企业强者恒强,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资源的获取能力和综合利用率,随着行业的发展,血制品行业内的优秀头部企业也将拥有强大的无形资产与成本优势,从而构筑起企业强大的护城河。市场潜力方面,血液制品在我国一直是供不应求的局面,临床对于血液制品的需求缺口很大,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大,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因此,中国的血液制品头部企业将在政策的引领下逐步释放潜力,关键是时间的玫瑰何时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