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将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称为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体内各种组织细胞直接接触并赖以生存的环境称为内环境。
人体内的液体总称为体液,约占体重的60%。体液可分为两部分:约2/3的体液分布在细胞内,称为细胞内液,其余的1/3分布在细胞外,称为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和脑脊液等。由于体内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就是细胞外液,所以通常把细胞外液称为人体内环境。体内有些液体,如胃内、肠道内、汗腺管内、尿道内、膀胱内的液体,都是与外环境连通的,所以不属于内环境的范畴。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酸碱度、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内环境的稳态并不是静止不变的固定状态,而是各种理化因素在各种生理活动的调节下达到动态平衡的一种相对恒定的状态。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在正常情况下,由细胞代谢引起的营养物质消耗和代谢产物的产生,或由外界环境变化,如高温、严寒、低氧引起的呕吐或腹泻等,都会导致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变化,从而干扰稳态。但机体可通过多个系统和器官的活动以及负反馈控制系统,使遭受干扰影响的内环境及时得到恢复,并通过与外环境的物质交换,使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因素包括渗透压、温度、酸碱度、水、电解质及营养成分等都保持在一个适宜的相对恒定的水平,从而维持其相对稳定。
稳态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意义。因为细胞的各种代谢活动都是酶促生化反应,所以细胞外液中需要有足够的营养物质、氧气、水分、适宜的温度、离子浓度、酸碱度和渗透压等,细胞膜两侧不同的离子浓度分布也是可兴奋细胞保持其正常兴奋性和产生生物电的基本保证。如果内环境的理化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或急骤变化,超过机体本身调节与维持稳态的能力,那么机体的正常功能会受到严重影响。如高热、低氧、水和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等都将损害细胞功能,引起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维持稳态是保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