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药材的花色作为“颜料”,在公路旁,绘制了中国梦、七彩虹、五星红旗图案,这是大兴安岭加漠公路35公里处的北药花海观赏区的景象;离此不远,还有一个总面积1000多亩的北药种子种苗繁育基地,种植了赤芍、白鲜皮、黄芪等十几个品种中草药,它们生长的土壤无重金属工业废水污染,个个挺拔苗壮、原生态。
在松岭区天源药业北药花海种植展示园内,10余名“花匠”正在为赤芍、白鲜皮、黄芪等培土、修剪枝叶。松岭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德龙说:“松岭区把中药材产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重点谋划、重点发展,大力发展规范化种植,积极扶持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和产值稳定提高。”
据了解,近3年,大兴安岭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年均增长25%,预计到2021年年末,将达到15万亩,全区建设中药材展示园8处,千亩以上的种子种苗基地2个;重点发展野生抚育的金莲花、赤芍、苍术、白鲜皮、五味子、黄芪,抚育面积达到10万亩,年均增长30%。
政策真给力 营造产业发展好环境
大兴安岭是国家生态功能区,森林覆盖率达84.89%。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空气质量超过国家一级标准,负氧离子含量比世卫组织的标准高38倍,全境土壤无重金属工业废水污染。
特殊的地理位置、绿色的生态条件为发展寒地中药材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近年来,地委、行署在加强组织领导和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技术支撑和人才培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加强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品牌打造等方面发力,加快中药材保护、种植、加工、研发和营销步伐,为确保寒地中药产业全力加速发展增添了“双翼”。
在呼玛县嘎鲁河村的温室大棚里,采用无性繁育方式引进的金莲花一号,长势很好。这是科技产业扶贫项目。自2017年6月以来,大兴安岭行署科技局作为嘎鲁河村定点扶贫派出单位,结合嘎鲁河村的实地情况,因地制宜,帮助建立9.2亩科技示范基地,种植金莲花4.5万株和返魂草8万株。目前已推广村民种植金莲花15亩和返魂草87亩,为村民带去了可持续增收的希望。
“我种了十亩地北药,很容易伺候,是个发家致富的好门路。”呼玛县三卡乡江湾村北药种植户王宪军说。
目前,大兴安岭选定金莲花、芍药、白鲜皮、苍术、黄芪、防风等重点品种开展规模化人工种植,大兴安岭职业学院、地区农林科学院和地区中药材协会总结发布了13种中药材的种植技术和种子种苗繁育标准。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种植地块达911处,种植户达到721户,成立中药材专业种植合作社66个,建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12处。
政策扶持为中草药发展提供了保障。《黑龙江省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大兴安岭地区中药材种植业“十四五”规划》等指导性和政策性文件,强力推进了中药产业大发展快发展。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和地委、行署累计投入专项补贴资金近1亿元,在大兴安岭建成省级中药材示范县4个。
2018年,地区农林科学院发布了5个品种的中药材生产技术标准,随着广大农户逐步认识到中药材种植的高回报率,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自主调整种植结构,开展道地中药材品种的标准化、规模化种植。目前,地区中药材产业协会发展会员374人,总结发布了13种中药材种植技术操作规程,培养了一批种植大户、种植能手。
发展显活力 中草药大户纷至沓来
花香蝶自来。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中草药大户纷纷涌来。
“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户”是松岭区探索推行的寒地中草药发展模式。刘德龙说,松岭区重点推进龙头企业林格贝集团等大型种植企业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成立了中药材种植合作社26个,建立种子种苗基地2个,建设中药材展示园区2个,以点带面、以大带小、以先带后,实现企业、合作社、散户一体化发展的良性发展模式。在2020年中药材种植面积2.1万亩基础上,今年发展为3万亩。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野生药材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记者在大兴安岭地区绿色产业发展部门了解到,短短几年时间,大兴安岭中药材初加工企业已发展到13家,深加工企业4家,呈现出旺盛的发展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