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和IQVIA上述报告得出的“市场提振”的结论不同,按照米内网三大终端六大市场的数据,统计了所有县(县级市)、所有地市及以上城市各级别公立医院13000+医院后,认为曾经占据主流的仿制药市场受带量采购和重点监控目录的影响,增速放缓,而创新药虽然迎来政策利好,但目前总体规模尚小,贡献增速有限。
米内网数据显示,近二十年审批的各类新药合计不足1000亿元,只占到公立医疗机构药品终端总销售额13759亿元的7.3%左右。单抗和蛋白激酶抑制剂(主要是替尼类抗肿瘤药)总额仅400亿元左右。即使这些新药销售金额增速超过50%以上,贡献的增量也就500亿左右,贡献的增速仅为3.6%。
相比之下,目前占据公立医疗机构用药主流的仍然是化学仿制药,终端销售额为10000多亿元,是新药市场规模的10倍。但受到带量采购的影响,这个规模将在未来几年持续萎缩。
上市策略怎么打
任何一款创新药在进入市场前,都要进行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
罗氏制药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更快地将创新药物带入中国,罗氏在新药可预期获批前的一段时间,就通过各个相关部门的同事组成专门的上市准备工作组,从临床研究、注册、供应链、市场分析调研、患者需求分析,到疾病认知,检测、患者可及性等各个维度开展上市准备工作。同时,良好的内外部协调合作以及坦诚的沟通,是确保药物成功上市的重要保障。对治疗领域的敏锐洞察,对患者需求的深入了解则是新药物成功上市不可或缺的准备工作。
在此次深度专题采访过程中,有的受访对象认为,过往的产品上市经验并不适用于现在的环境,也有人认为已经成功上市的创新药对于之后要上市的产品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由于中国医药市场变化快,因此还是会有所不同,更要因地制宜。
百时美施贵宝在给本刊的回复中表示,每一个新产品或者新适应证获批上市之前,都会根据产品及相关疾病领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研发及运营布局。以纳武利尤单抗(欧狄沃,O药)为例,BMS选择了中国第一大癌症即肺癌,作为欧狄沃的首个申请适应证,而不是在美国首个获批的适应证黑色素瘤。同时在今年3月,欧狄沃还在中国正式获批胃癌适应证,成功填补了中国晚期胃癌治疗的“缺口”,成为目前唯一覆盖中国前两大癌种的PD-1抑制剂。O药在中国的经验彰显了本土化临床研究与运营的重要性,这也为其后续其他适应证的快速审批以及获批提供了更具借鉴意义的经验。
德勤发布的《创新生物药在中国上市》报告称,中国医疗行业在快速发展中呈现出独特的市场特征,因此要求生物医药公司及生物、化学药品制造商具备“中国视角”,采用不同于西方的药品上市策略。
首先,重新思考市场准入和报销。在新的谈判机制下,药企需要权衡取舍药品售价和/或销量以充分探索各种选择。此外,不同于传统自费药市场评估,药企还需要更加细致地评估品牌机遇。想要成功推出药品必须紧跟发展趋势,并继续为患者提供新的药品购买渠道。
第二,了解数字生态系统。不可否认,数字化能力对现今的药品成功上市至关重要。越来越多的企业与当地的数字技术公司合作,扩大市场推广活动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大数据获取更深入的客户洞察,或提供为产品增值的客户解决方案。
第三,重新了解中国监管环境。了解并使用改进后的流程有助于部分生物医药公司缩短药品在中国上市的时间,某些产品在获得欧洲药品管理局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后的12个月内就获得了NMPA的批准。其余一些公司尚未更新其药品上市战略,并且一直将中国视为临床项目的第二梯队市场,从而丧失了竞争优势。此外,中国的新规定如何适用于具体的发展规划仍相当模糊。因此,生物医药公司需要组建一支积极的本地监管/开发团队,与当地有关部门密切联系,评估各种监管路径成功的可能性。
最后,灵活应对快速变化的医疗环境。在中国,一个不确定因素就会影响生物医药公司的各个方面,更不用说具体的产品上市战略。许多跨国公司尚未建立可以在中国灵活运用的内部结构或系统化药品上市框架。他们采用一般性的方法来制定路线图和关键业绩指标,但在市场发生意外事件时就会陷入困境。全球团队和本地团队需要构建更灵活的协作机制,提升相关能力(例如基于场景实例的战略管理),以支持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成功推出产品并管理产品生命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