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用药难,首先要解决药品可及性的问题。为此,中国近年来推出了优化审评审批制度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且取得了明显成效。
3月23日,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管理司司长王平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9年年会“拨开用药难迷雾”分论坛上表示,2018年中国批准48种新药上市,且审评时间节省了12个月,审评更贴近需求。下一步,药监部门将配合药品管理法修正案的推进工作。
多举措提速药品审评审批
早在2017年12月,原国家食药监总局就发布了《关于鼓励药品创新实行优先审评审批的意见》,明确列出了三大类18种情形,是属于加快审评的条件。
王平表示,对于临床急需、市场短缺的药品要加快审核、审批。一旦列入这18种情形里面,我们集中调用各方面的资源,从审评、检查、检验以及审批等各个环节配置好资源,加快审批。
同时,监管部门也在大力完善药物研发技术体系,推进药品的研发审评与国际接轨。
王平指出,对于化学药品进行注册分类;对于新药,按照全球型的观点,强调新机制、新靶点、新结构;对仿制药,也是强调与原研药在质量和疗效方面保持一致。
2017年6月,中国药监部门成为ICH(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正式成员后,积极推进和转化ICH的有关指导原则。据王平介绍,我国先后发布近20项指导原则,促进药品国内外的同步研发。现在正在做加强、加快电子提交系统AETCD这项工作。
此外,2018年7月,《接受药品境外临床试验数据的技术指导原则》发布,进口药审批又获提速。而为加快临床急需境外新药上市,满足老百姓用药需求,还为此建立了一些专门的通道。“我们同卫健委一起遴选48种临床急需的,对罕见病药承诺3个月内审完,其他药品承诺6个月内审完,今年遴选第二批,不久也会征求意见。”王平说。
多项举措推进下,中国2018年批准上市的新药数量达到48种,和美国之间的距离正在缩小。数据显示,美国FDA2018年批准了59个新药上市。
王平表示,下一步还要加大对申报企业的研发指导力度,加强各方面的协调工作。加强上市以后的监管工作,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切实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对于数据的核查工作也要进一步加强,加大不良反应监测。总的来说,要坚决守住药品质量的底线,维护公众用药安全。
药企需更好适应“带量采购”
企业是政策的直接感受者。赛诺菲集团首席执行官白理惟认为,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加速药品审批是重要一项。中国政府尤其对罕见病还有孤儿药的审批加快很多。
万思瀚也持同样观点,认为由于审评审批速度的提升,越来越多原研药在中国涌现。
为鼓励罕见病制药产业发展、降低患者用药成本,从3月1日起,中国对首批21个罕见病药品和4个原料药实行增值税优惠政策。
在看到审评审批速度加快的同时,辉瑞公司首席执行官艾伯乐认为,中国必须要确保可及性的拓展不会以牺牲创新和质量为代价。
艾伯乐表示,一些药企投入巨资来研发药物,由此承担了大量的风险。因此,需要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来确保明天还有新药可以研发使用,需要有一个合适的定价措施和政策,而且这样的政策需要既能支持患者,也能支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要保证质量和创新。
2018年,中国将17种抗癌药纳入医保,并推出了“4+7”城市带量采购试点政策,大幅降低药价。
艾伯乐表示,中国正在不断通过降低药品价格提升可及性,希望政府能够更加谨慎、负责任地推进该政策,能够借鉴国际上的最佳实践。在“4+7”城市带量采购政策拓展仿制药使用的同时,也希望鼓励患者和医生能自由选择他们需要的药品。
在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楚源看来,带量采购政策是大势所趋。“‘4+7’带量采购的政策,这对我们在座很多企业都会产生很大影响。”李楚源表示,企业应该更好地适应这种趋势,尤其对一些原研药企业,更应该想办法适应它。
李楚源表示,因为一致性评价的制度,使原研药和仿制药放在统一平台上竞争,最好的方法是提前进入中国。“怎么提前?从临床开始,就应该到中国来。”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