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美国在市场绩效、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美国在高端药市场一直独领风骚,其四十多年来所形成的全球最大内需市场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历史社会因素。在新兴数字科技对传统医药研发重构的驱动下,中国庞大的医疗大数据资源和最有潜力的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市场,将推动中国医药产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一、中国与美国医药产业市场绩效对比
中国与美国医药产业规模呈现加速缩小的趋势,但医药创新能力仍存在巨大差距。美国生物医药产业在二战后快速发展,目前已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绝对优势,生物技术成为美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美国在研药物数量全球份额一直稳定在50%以上,拥有世界上约一半的生物药公司和一半的生物药专利。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在改革开放后也步入增长的快车道,四十年来年均复合增长率远高于同期全国工业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成为成长最快的行业之一。
2015年,美国医药产业销售收入达4155亿美元,中国医药产业约3800亿美元,与美国差距不大。但从生物药市场来看,根据Frost &Sullivan数据,2015年,美国生物药市场规模为840亿美元,约为中国的3.5倍。而根据IMS Health定义的生物药统计口径,2014年,美国生物药全球份额高达49.4%,而中国生物药全球份额仅为2.8%。中国新药上市份额为7%,而美国接近50%。从近几年增长趋势看,中国医药销售额从2010的1609亿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3792亿美元,增长约2.4倍,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同期美国销售额仅增长1.3倍,呈现平稳增长态势。根据IMS Health统计数据,2010年-2014年,中国生物药市场份额从1.7%增长到2.8%,而美国从45.4%增长到49.4%,仍然保持高端市场的遥遥领先优势。
二、中国与美国医药产业市场结构对比
中国与美国龙头企业实力呈现断崖式差距,美国市场集中度较高,医药企业呈现明显的梯队结构,在部分领域呈现一定的寡头垄断特征。中国龙头企业市场集中度较低,同质化较为严重,行业竞争较为激烈。中国目前拥有4000多家制药企业,医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中国500强企业仅有12家医药企业。美国医药公司已经形成协同发展的梯队结构,大型跨国药企覆盖众多治疗领域,且形成研发到销售的高度整合,近两年又在积极布局仿制药市场;大型生物技术企业集中在几大领域,具有高度整合的产业链,形成重磅创新药与生物仿制药并举的业务布局。中小型及创业型生物科技公司专注于某个细分治疗领域,并成为中国资本投资合作的重要对象。
从进入壁垒看,医药工业百强企业门槛为25亿元,低于轻工业的40亿和电子信息产业的50亿元。中国医药企业前十强进入门槛约为35亿美元,而美国高达210亿美元。中国医药企业前十强市场集中度约为18%,而美国高达65%。根据2016年处方药销售额计算,全球制药企业前50强,美国医药企业占据16家,中国没有1家进入前50强。排名第一的美国辉瑞公司处方药销售额高达459.06亿美元,而中国制药工业排名第一的扬子江药业,企业年销售额约为105亿美元。
三、中国与美国医药产业市场行为对比
中国医药企业产品技术差异化小,以价格竞争和广告销售为主;美国仿制药以价格竞争行为为主,创新药采用高价策略。
药品价格过高一直是美国历届总统需要面对的问题,由于政府药品价格管制及医药市场的寡头垄断特征,美国大型制药商在每年年初和年中一般都会对药价进行一定幅度的上调。另一方面,美国仿制药市场呈现较为激烈的竞争格局,2017年仿制药批准数量远超2016年,全年仿制药价格呈下降态势。中国药品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剂型、品牌形象、品种等方面,专利独占性差,且中国新药批准数量要远远高于美国,呈现较为激烈的广告和价格竞争行为。
中国医药企业研发投入虽然呈现增长态势,但无论是投入比重还是投入数额要远低于美国相应指标。从研发投入来看,中国龙头企业研发投入在1-3亿美元,而美国大型制药企业研发投入在50-100亿美元。从中美两国的上市公司数据来看,2017年,研发投入前十名,美国研发投入合计约650亿美元,而中国合计仅约60亿元;从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来看,美国前十名公司维持在12%-26%,国内知名药企研发投入比基本都在10%以下,很多都在5%以下。从研发投入发展趋势看,2017年医药工业百强企业的研发投入为316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4.2%,较上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有数据显示,中国医药上市公司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从2010年的1.9%提升到2016年的4.1%。
中国并购交易活动近几年较为活跃,尤其是海外并购交易一直呈现较为稳定的增长态势;美国一直不缺大手笔并购行为,并购交易额要远高于中国并购数额。从近四年并购情况看,中美两国药企都希望通过并购布局创新药,填补研发产品线,降低研发的成本和风险。根据普华永道数据显示,中国并购金额约814亿美元,而美国具有一定规模的并购金额就超过了3800亿美元。中国医药企业并购金额2亿美元以上就算比较大额的交易行为,很少有超过5亿美元的并购行为,而美国医药企业很多并购金额都要在10亿美元以上。
四、内需驱动:中国与美国医药产业差距的历史社会因素分析
美国医药产业之所以远远领先于我国,并在全球傲视群雄,离不开其国家创新体系及产业优势路径依赖的支撑,但美国巨大的医疗内需市场也是重要的一个因素。2015年,美国医药市场消费额占到全球的39%,医疗费用占生产总值比重接近18%,要远高于中国的消费水平,也远高于日本这样消费能力很高的发达国家。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美国自身的医疗体制特性,造成高昂的医疗成本,正所谓中国人的钱花在房子上,美国人的钱花在看病上。有数据认为,到2026年,美国医疗卫生支出将占GDP的19.7%。
正是美国这种巨大的医疗内需市场推动,对提升美国医药企业的研发回报率,促进其研发能力提升起到了较强的支撑作用。二战后美国就开始了漫长的医改征程,但一直未取得明显进展,造成其医疗费用一路攀升。《美国医学会杂志》数据显示,美国自70年中期以来,其人均医疗卫生支出开始超过其他发达国家,并在2005年,接近经合组织平均值的两倍。而在70年代到90年代,也是美国医药企业获得较高研发投资回报、资本投资及FDA批准新分子实体数的高潮期。
五、中国医药产业发展的路径思考:数字科技重构医药产业
从中美两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实力对比及美国医药产业的发展路径来看,中国庞大的医疗大数据样本、庞大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是我国医药产业下一阶段发展中可以依靠的最大内需动力。
近十年来,药物研发成本越来越高,投资回报越来越低。根据德勤数据显示,成功上市一个新药的成本从2010年的11.88亿美元上升到2016年的15亿美元,2017年全球TOP12制药巨头在研发上的投资回报率仅有3.2%。
未来,以医生、病人为主体的医药创新环节日趋重要,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科技的兴起及场景应用的逐步成熟,将解构医生、病人及生物基因的创新密码,为新药研发注入变革的动力,将大大促进新药研发周期的缩短和成本的降低。基因大数据中心、医疗大数据中心、社交媒体、移动健康服务、人工智能等数字科技及商业场景将逐步应用到小分子药物晶型预测、化合物的构效关系分析、临床实验数据采集、可穿戴设备监测跟踪等核心环节中,在企业医药研发、临床决策中正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已经超过60家人工智能企业布局以智能医疗和生物技术研发为核心的医健科技领域,国内外科技巨头均将AI医疗产品作为企业新兴的战略性业务。